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悲壮的半殖民地史。在那些曾被半殖民的城市,历史的痕迹仍处处可见。21世纪的今天,这些殖民建筑应该何去何从?我们是把它们看作中国的旧伤疤,还是像美国对待威廉斯堡一样,将半殖民地小城的一草一木都保留下来?
1、哈尔滨——圣索菲亚教堂
文化给哈尔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,最典型之处就是反映在城市建设上。现有的哈尔滨早期建筑中,有俄罗斯的巴洛克式建筑、埃尔诺贝建筑、俄罗斯木结构建筑,及少量的中国古典建筑和日本近代建筑等等。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内,由沙俄修建,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。
2、大连——日本圣德太子堂神社
战争和日俄战争,大连地区都是主要战场,并先后被俄日帝国主义者占据近五十年。
日据时期,日本殖民当局为了纪念日本圣德皇太子,在大连中山公园东侧山丘建了圣德太子堂,里面供奉圣德的木雕像,是大连唯一的神社遗址。
3、天津——望海楼教堂
清朝末年至民国间由西方传教士建立,是福州殖民文化的象征。
8、厦门鼓浪屿——英国领事馆
英国领事馆是厦门历史上第一个外国领事馆。1840年6月,英帝国主义发动了鸦片战争,曾攻打过厦门,被我守军击退。翌年8月,英军强占鼓浪屿。1842年8月29日,清政府同英国签订了《南京条约》,规定厦门为“通商口岸”,并承认“鼓浪屿仍由英国暂居”。
英军于1843年11月2日设立领事事务所,派舰长纪里布任首任驻厦门领事,这是厦门历史上第一个外国领事。1860年签订《北京条约》后,法国、美国、德国、日本、西班牙、荷兰、丹麦、瑞典、挪威等殖民主义者,蜂拥踏上了鼓浪屿。鼓浪屿这个弹丸之地,成为各国领事馆聚集的“万国领事馆”。
9、广州——沙面西洋建筑
沙面岛在历史上曾是英、法两国的租界,18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,英法两国选中了这块珠江中的小沙洲(距离清朝闭关锁国时期中国唯一的外贸区“广东十三行”相当近)作为租界地址,填筑成岛。
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,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、仿哥特式、券廊式、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,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。
10. 澳门——议事亭前地(广场)
葡人来到澳门的几百年中,带来南欧的建筑艺术风格,也逐渐融合了中国的建筑格式,表现出一定的折中主义。澳门有不少广场具有浓厚的葡萄牙色彩,如,议事亭前地。广场的地上铺砌着波浪型葡萄牙黑白碎石,仿如大浪滔滔的海洋,配以各款海洋生物及澳门景点为图案,更具立体感,充份表达葡萄牙的航海事业,亦巧妙地切合澳门昔日的渔港形象。